60年代末時,德國籍的Florian Schneider (長笛,合成器,小提琴)與Ralf Hutter (管風琴,合成器)兩人在Dusseldorf地區的Robert Schumann Hochschule音樂學院相識,他們參與了當時的德國實驗音樂和藝術界領域,這領域在當時遭到英國Melody
Maker媒體譏笑為Krautrock,兩人當時加入了Organisation樂團,並於1970年在英國透過RCA唱片公司發行了一張專輯,因商業上的失敗,被唱片公司放棄後樂團便解散了,不過這場經驗讓Florian Schneider對合成器產生濃厚興趣,因此購買了一台,兩人在家鄉參觀了視覺藝術家Gilbert
& George的展覽時,遇見了兩個穿著西裝打領帶的男人,聲稱將藝術帶入日常生活,這個觀念開始影響兩人,1970年稍晚,兩人開始將日常生活帶入藝術,並成立了Kraftwerk樂團,不久後招募了鼓手Thomas Lohmann,但很快就換成Andreas Hohmann,並且與Philips唱片公司簽約,樂團也在當地的工業區辦了一間自己的工作室,在這裡進行創作與錄音活動,在1973年時將工作室命名為Kling Klang
這個三人陣容在1970年稍晚展開首張專輯的錄音活動,期間鼓手又更換成Hans-Gunther “Charly” Weiss,最後由Klaus Dinger接替,首張專輯發行後,樂團陣容又新增了第二名鼓手Peter Schmidt與吉他手Houschang
Nejadepour,貝斯手Eberhard Kranemann來應付現場表演的活動,1971年時,Peter Schmidt離去,並新增一名吉他手Michael Rother,但不久後Ralf Hutter離開樂團8個月,專注於完成大學學業,Houschang Nejadepour與Eberhard Kranemann也陸續離去,樂團剩下Florian
Schneider, Michael Rother和Klaus Dinger三人,直到年底時,Ralf Hutter歸隊,但Michael Rother和Klaus Dinger在年底時離去,最終樂團僅剩Florian Schneider與Ralf Hutter,這時期因為樂團的實驗性電子化聲音,讓許多成員認為樂團很怪異,與他們想像的樂團不同,因此不願與他們繼續合作
1972年時,剩下兩人的樂團發行了第二張專輯,1973年發行第三張專輯,在音樂風格上朝向標誌性的電子聲音邁進,第三張專輯比起前兩張更顯得飽滿與精緻,也是樂團首次使用早期原型聲碼器倡建的機器聲音,並用更多的合成器來營造聲音的表現,樂團的前三張專輯被樂團分類為考古學,並不將他們當成經典作品的一部分,專輯發行後,樂團招募了吉他兼小提琴手Emil
Schult和貝斯手Plato Kostic,但Plato Kostic很快便離去,之後又招募了電子打擊樂手Wolfgang
Flur,到了1974年時,Emil Schult成為樂團定期合作者,專門設計封面及藝術品,創作歌詞及陪同巡演的經理角色,他在樂團的位置由Klaus Roder接替,並且在這時期發行了第四張專輯,展現樂團從早期實驗性的Krautrock風格到電子流行音樂的過渡,詮釋了前衛流行極簡主義的里程碑,被認為是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專輯,樂團之後在Phonogram
Inc的資助下,於1975年展開美國,加拿大與英國巡演活動,並由新成員Karl Bartos接替Klaus Roder,而他們的Kling Klang工作室已經具備齊全專業的錄音設備,並且開展了發行唱片的業務
1975年11月時,樂團透過自己創建的Kling
Klang唱片公司與EMI唱片公司合作發行第五張專輯,是樂團首張全電子專輯,圍繞在放射性衰變和無線電通信主題的概念專輯,放棄了前衛實驗的風格,轉向了電子流行音樂,在創作及商業上都獲得成功,David Bowie是這張專輯的粉絲,他邀請樂團參與他的Station To Station巡演活動但遭拒,樂團在完成第五張專輯推廣的巡演活動後,回到Kling Klang工作室開始第六張專輯創作,繼續遠離早期樂團的Krautrock即興器樂風格,而更進一步提煉為旋律電子歌曲的形式
1976年中旬時,樂團開始製作最初被稱為Europe Endless的第六張專輯,Paul Alessandrini建議樂團寫一首關於Trans Europ Express (簡稱TEE,是中歐與西歐的鐵路系統),來反映他們的電子音樂風格,樂團認為英國與美國的批評者將他們與納粹德國聯繫起來,他們的第四張專輯的主題與30~40年代修建高速公路的納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,因此樂團熱衷擺脫他們的德國傳統,轉向一種新的歐洲身分感,歐洲火車的創作概念十分合適當前的樂團創作主題,進一步美化歐洲,Ralf Hutter與Florian Schneider在錄製前會見了David Bowie和Iggy Pop,這影響了創作的歌詞,Maxime Schmitt鼓勵樂團錄製法語版本的歌曲,歌曲的藝術控制權完全掌控在Ralf Hutter與Florian Schneider兩人,Karl Bartos與Wolfgang Flur則負責序列電子打擊樂,樂團去了鐵路橋,聽火車實際發出的聲音,但他們認為火車的聲音不適合跳舞,因此稍微改變它
這張專輯使用了一個重要的新設備Synthanorma Sequenzer,這是一款由Matten & Wiechers為樂團訂製的32步16通道模擬音序器,可以允許構建更精細的序列合成器線,能將演奏者從演奏重複鍵盤模式的操作解放出來,在上一張專輯中,樂團混合了德語和英語的歌詞,但在這張專輯中,樂團則分別錄製了英語和德語版本,並且對其中的歌曲錄製了法語版本,作品在Kling Klang工作室錄製好後, Ralf
Hutter與Florian Schneider將錄音帶往美國洛杉磯,在Record Plant工作室對歌曲進行混音
1977年3月時,樂團透過Kling Klang唱片公司發行第六張專輯,德語版標題為Trans Europa Express,英語版為Trans-Europe Express,共收錄8首作品,專輯發行後獲得各界的好評,它見證了樂團完善了旋律電子風格,專注於有序的節奏,極簡主義和偶爾放縱的人聲,在主題上包括對名義的歐洲鐵路服務和整個歐洲的慶祝,以及對現實與表象之間差異的沉思,許多媒體對這張專輯有高度的讚賞,認為它具有史無前例,範圍廣泛的高度影響力,Radiohead,
Afrika Bambaataa, Jay Dee, Madonna, Joy Division, Siouxsie & The Banshees等樂團樂手都被這張專輯影響,1995年時,Mojo媒體在史上100張最偉大的專輯中,將其排名48名,2001年時,VH1媒體在史上100張最偉大的搖滾專輯中,將其排名56名,2002年時,Slant雜誌在20世紀最偉大的電子專輯中,將其排名第一,2003年時,滾石雜誌在史上500張最偉大的專輯中,將其排名253名,2012年下修為256名,2020年時則攀升到238名,Channel 4媒體在史上最偉大的100張專輯中,將其排名71名,還有非常多的榮譽與排名,都在讚賞這張專輯的傑出成就,專輯封面在德語版本使用的是四名成員的黑白合照照片,使用的是假人模型,由紐約名人攝影師Maurice Seymour拍攝,英語版本封面是J. Stara於巴黎為樂團拍攝的彩色照片,一樣採用假人模型,內頁中使用Emil Schult設計一群人坐在小咖啡桌旁的彩色拼貼畫
這張專輯在最初以德語和英語版本的唱片,發行於世界大多數國家,參與發行的唱片公司包括Kling Klang, Capitol, EMI, Eurovox等,之後也經常再版發行,1986年時,Kling Klang唱片公司及EMI唱片公司聯名於德國首次發行德語版的CD唱片,1987年時,Capitol唱片公司首度於美國,日本及歐洲發行英語版的CD唱片
2009年時,EMI唱片公司,Mute唱片公司及Astralwerks唱片公司在德國,英國,歐洲,日本,美國,墨西哥發行黑膠與CD唱片,封面由Johann Zambryski與Ralf Hutter重新設計成黑背景與白色的TEE火車輪廓
2009年時,EMI唱片公司,Mute唱片公司及Astralwerks唱片公司在德國,英國,歐洲,日本,美國,墨西哥發行黑膠與CD唱片,封面由Johann Zambryski與Ralf Hutter重新設計成黑背景與白色的TEE火車輪廓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